先天性脑积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管教的爱是溺爱,谁来拯救ldquo [复制链接]

1#

本文约个字,细读需要5分钟

一切事情都有一个界限,

越过了这个界限是危险的。

因为一旦越过了,那就休想退回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年12月2日,湖南沅江少年持刀杀害亲生母亲。

年12月31日,湖南衡阳市衡南县少年锤杀父母后逃逸,1月2日被抓。

当我们拿着手机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一、无教育可言的家庭

这是两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幸福的家庭。

沅江少年吴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和千千万万的底层父母一样,他们还在为生存努力,家庭的重担需要他们去承担。

所以,孩子的意义仅仅是电话里的声音,视频中的只言片语,每年短暂回家时的生疏感。

负责带大吴某的爷爷奶奶也只是无原则的疼爱。

这位才12岁的六年级学生,长期没人管教,旷课、抽烟、沉迷网络游戏。

衡南13少年罗某的家庭更让人匪夷所思。

母亲是一个先天性智障,更是遗憾地生了一个受其遗传、同样智障的罗某的姐姐。

罗某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凭着苦干竭尽全力地养活着全家人。

“秋冬季,再冷的天,(罗XX)凌晨4点就起床出门。”

“夏天热,凌晨3点就出门,为的就是早点把当天的活干完,早点回家照顾老婆和女儿。”

——罗家的邻居这样说道。

父亲疲于奔命的生计和受教育程度低,都直接影响着罗某的家庭教育。

据报道,罗某父亲为了儿子有更好发展,找关系把罗某转学到当地高端民办学校,每年学费1.5万元。

他还给儿子在镇上按揭贷款买了房。

他还会陪着儿子去网吧打游戏,甚至怕儿子口渴,给儿子买牛奶和饮料。

同样,这位父亲也会在儿子偷了家里的巨款后,为了儿子的面子,帮儿子开脱,更没有正确的管教。

二、缺少了与母亲的情感联结

让人不寒而栗的两个少年。

事发后,他们的表现都出人意料的平静。

二十多刀杀害母亲后,少年吴某带着2岁的弟弟睡了一晚。

还用手机佯装母亲的口气向老师请假。

当邻居和外公上门询问时,他还冷静地谎称母亲出门了。

甚至在被带到现场指认时,少年吴某的邻居说,他还在笑。

面对亲人痛苦地质疑,那句:

“我杀的又不是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学校总不可能不让我去上学吧!”

冷血、窒息、让人后背感到冰冷刺痛!

锤死父母后的少年罗某,也没有像人们设想中的慌不择路,而是拿走了父亲的钱、手机、身份证,

骑着父亲挂满泥水的摩托车,去了网吧。

两小时后,用父亲的身份证买了去往丽江的火车票。

从成年的角度来看,罗某的妈妈和姐姐虽然智障,但是爸爸却是很用心地在爱他。

可,这是溺爱。

罗某在作文里也表达了他的理想父母形象:

试想,沅江少年吴某多年来一直没有父母相陪。

却因为母亲回家生二胎,失落的亲情突然来临,正值青春期的他,也许早已不适应这种亲密关系了。

衡南少年罗某出生后,陪伴他的人是智障的妈妈和姐姐。

他从小的感情联系只有整天出门赚钱的爸爸。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年时期的孩子在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里,可以学到重要经验:

他人值得信赖

自己非常宝贵

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然而,我们看到这两个少年。

其一,当母亲看到“一身毛病”的儿子,采取了教训、责骂的方式,突然就激怒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半大小子,使之杀心起。

其二,原来一直纵容孩子的父母,突然不给钱上网了,孩子就拿起了锤子!

三、缺失的道德约束

我们看上去有所依靠,也被人需要着,但我们真的爱着身边的人吗?

人们生下来,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

慢慢长大,在树立社会道德意识时,又没有人正确地指引和教育。

少年们在情感缺失、道德界限模糊的环境中,无法明白生活的意义。

青春期的迷茫,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成为主宰”。

但是,后果却无从承担。

道德感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几乎所有的社会都认为谋杀、盗窃和近亲性关系是错误的。

每个人成长中形成的道德感,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底线,而使得社会可以顺利运行。

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多是无法控制的情绪造成的。

尤其是这两起未成年人的杀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已经是“悬崖边的问题”。

四、蒙蔽的心,需要阳光

周遭污浊的环境和父母的关心缺失,导致少年们人格的破碎。

现实中的父母常常不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从内心来看,很多孩子的心已经被蒙蔽了。

我们要做的,是给予阳光。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从教30年的高亚兵教授看了报道后,心痛地指出:

1?爱不是纵容包庇式的溺爱,而是接纳和管教。

这两个孩子对自我行为没有约束,缺少自控力,行事采取极端手段,很大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要求,同时又是接纳的。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孩子具有规则意识,做事要有基本的社会底线。

如果孩子犯错了,就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如果这两起恶性案件中,在孩子一开始动手打人、偷拿家里的钱时,家长就尽到教育的责任。

孩子就不至于发展到“无法无天”。

家长需要知道家庭教养方式包含两个维度:

一是对孩子有要求,即通过父母让孩子社会化。

二是对孩子有接纳。

这两者缺一不可。

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是理性的、阳光的。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是当下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需要严肃审视的。多起让人错愕的少年打人、杀亲事件,都脱不开“留守儿童”和底层弱势群体的身份。乡村偏远地区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援,还急迫地需要“希望的种子”。晓敏老师从事了10年的青春期教育工作,十年间,脚步踏遍了千山万水,她深知,在教育的一线是多么需要有“懂孩子、懂教育、懂得如何传递正能量”的老师。那些愿意把自己作为种子,扎根在一线的教师有多艰难、有多么渴望帮助,晓敏老师知道!为此,晓敏老师发愿:帮助更多的边远地区老师拥有开展青春期教育的能力。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用你的善心来温暖这个世界,来帮助茫然的孩子,来拯救在“悬崖边徘徊”的少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专题页面

●“杨主席是你们叫的吗”,青少年咋就这么社会呢?

●悲伤逆流成河——看得见的校园霸凌

●被朋友冷暴力,女孩开始自我封闭……怎么解?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