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脑积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灸疗临床囟门不合囟门下陷86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八十七囟门不合、囟门下陷

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6个月间时,开始骨化,后囟在2~4个月时闭合,前囱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

囟门不合,又称"卤解"、"卤开不合"、"解颅",是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后,囟门应合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为大的症状。多见于6个月~7岁的小儿。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中医学认为多由小儿先天不足,肾气虚弱,不能生髓养骨,骨之生长受阻,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等引起,多由父母精血不足,以致小儿先天肾气虚弱,不能充养脑髓而成。治宜培补气血,滋肾充髓。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等病症。

囟门下陷,即"囟陷"。《育婴家秘》中记载∶"囟陷者,谓囟门陷下成坑也。"如前囟发生明显陷下者称为囟陷。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囟门尚未闭合前所特有的证候,如果6个月以内的小儿,囟门微陷,则不属病态。如果因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形瘦皮薄,而见囟门露见者,也非囟陷。常见症状为囟门

下陷,并见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薄等症。若病情严重者,可见双目凹陷、四肢厥¥手足震颤筹证候。如同时枕部凹陷谓之"枕陷",属病重。常兼见面色萎*,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肢不温,指纹淡滞等。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积水病。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腹泻、佝偻病、剧烈I吐等大量丧失体液及营养不良性疾病,均可出内陷。

1.《千金要方》

卷五·少儿婴孺方∶小儿区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

2.《医心方》

卷二十五·治小儿解颅方∶《极要方》∶灸脐」下半寸。

3.《太平圣惠方》

卷一百·明堂∶小儿囟开不合,灸脐上脐下名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合,囟开先合,炷如小麦大。

4.《针灸集成》

卷二∶门不合,灸脐中上下各三壮,灸痂未落,囱门先合效。

5.《针灸聚英》

卷四下·杂病歌∶囟门不合各有方,脐上脐下各五分,三穴各灸止三壮,灸疮未发囱门合,患者诚之必然康。

中医学认为本病可由急性热病、腹泻或利尿太过等因素,使阴液耗损,真气下陷而发生,也有因先天不足,气血亏损,不能上充脑髓,或后天失调,脾胃虚弱所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脏腑气血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也。"多因婴幼儿禀赋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泻痢气虚,脾胃阳气不能上充所致。治宜培元补肾。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记载,多取脐上下各半寸,名脐上下五分,是奇穴,为治疗囟门不合、囟门下陷的特效穴。还有《千金要方》中记载的鸠尾骨端也是奇穴名,为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另外,本病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有关,故取足太阴,足太阴这里为经穴别名,即三阴交,灸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脏,大补元气,填精益髓。《千金要方》中记载的鸠尾骨端为古代用以治疗本病的奇穴。

古代文献对本病灸疗方法的记载多为艾炷灸,很多文献采用瘢痕灸的方法。本病的预防,首先应该做好产前检查,预防难产,分娩时避免产伤,防止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提倡优生优育,加强对婴儿护理,注意寒温调摄,防止各种感染,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对患儿加强观察,注意囟门的变化。每日测量头围,了解病情的发展。只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佳,若失治或误治,可成顽难痼疾,预后较差。

持续更新。。。。。。

古代灸疗临床——产后腹痛71.

古代灸疗临床——产后血晕72.

古代灸疗临床——恶露不止73.

古代灸疗临床——乳少74.

古代灸疗临床——胎衣不下75.

古代灸疗临床——不孕76.1.

古代灸疗临床——不孕76.2.

古代灸疗临床——不孕77.1.带下

古代灸疗临床——不孕77.2.带下

古代灸疗临床——不孕78.阴挺

古代灸疗临床——乳痈79.

古代灸疗临床——阴痛80.1.(女子篇)

古代灸疗临床——阴痛80.2.(男子篇)

古代灸疗临床——阴痛81.断产

古代灸疗临床——小儿遗尿82.

古代灸疗临床——疳证83.

古代灸疗临床——夜啼84.

古代灸疗临床——五迟五软85.

道医疗疾,疑难杂症,

不施针药,远离疾苦,

免除手术伤害,验效为证,

祝由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