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从大饥荒时期穿越过来吧?!
”
即便见多识广的急诊科医生,第一次见到菁菁(化名)时,都不免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薄如纸片的皮肤,包着嶙峋的骨骼,面色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胸颈部多处伤口溃烂……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居住在义乌、家境优越的年轻女子。
10月初,菁菁被家医院急诊科时,不仅明显的重度营养不良、持续低热、进食困难、全身疼痛,畏冷,更离奇的是:全身骨瘦如柴的她,唯独肚子高高鼓起,像是怀孕7、8个月的孕妇。
病人虽然精神萎靡,幸好语言表达不受影响。一番沟通,医生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
菁菁今年29岁,原本体型只是正常偏瘦。大概一个多月前,她开始经常发低烧,食欲不振,精神怠倦,同时迅速消瘦。此时,医院就诊,反而自己上网去搜索查询,越看越觉得自己的症状跟癌症很像。
“我得绝症了!”
菁菁恐惧不已,医院就出不来了,决定向家人隐瞒“病情”,用厚厚的冬装把自己包起来,将“剩下的时光”都用来好好陪伴年幼的女儿。
家人也发现异常,医院检查一下,都被她坚决拒绝。
年幼的时候,她因为脑积水在上海做过积水分流手术,体内埋着一根连接着头部与腹腔的分流管。暴瘦之后,由于皮肤变薄,分流管从皮下凸出来,很快将颈部、胸部皮肤磨破,溃烂发炎,她就用创可贴悄悄把伤口贴起来,不让家人发现。
一周前,她又开始出现腹痛、腹胀的症状,依然忍着不告诉家人。3天前腹胀明显,仅仅3天时间就胀成一个“汽球”,疼痛进一步加剧,站都站不起来,这才被家人发现,医院。
在抢救室,当护士为她脱去厚厚的冬装,露出皮包骨头的样子,家人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由于病情危重,急诊科紧急呼叫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胃肠外科、感染科的专家前来会诊。
“
病人有脑积水,由于大脑无法吸收多余的积水,10岁时曾经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在头部植入一个分流泵,将积水泵进分流管,引流至腹膜腔,由腹膜腔代为吸收。病人得了结核病后,开始出现消瘦等症状。过度消瘦造成皮肤被引流管磨破、感染,感染沿着引流管直达腹膜腔,腹膜腔感染后,又导致从大脑引流过来的积水无法被吸收,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型脓肿。
CT显示:大如西瓜的囊肿占据了病人腹腔的2/3,将肠管等脏器都挤到一边
”
经CT等相关检查,会诊专家集体讨论后,终于还原了菁菁病情发展的全过程。原来,她根本没有得什么绝症!而是罹患了粟粒性结核病,肺结核严重,腹部凸起也不是怀孕,而是由积水引起的。
CT胸片显示严重肺结核
由于延误就医过久,病情发展十分危重,随时会威胁病人生命,会诊专家很快确定联合治疗方案——首先由神经外科做腹腔端外引流手术,将留存在腹部的积水引流出来,并将脑室内还在产生的脑积水直接引流到体外;然后由胃肠外科通过外科手术剥离脓胎、进一步引流,彻底清除腹部脓肿和感染;病情稳定后,由感染科接手,通过抗结核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粟粒性肺结核;最后,再由神经外科做脑室心房分流术,解决后续的脑积水引流问题。
入院当天,神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陶志强主刀,*建跃副主任医师做助手。通过腹腔端将积水引出体外,从病人腹腔内引流出的积液居然超过毫升,用手术室的水盆整整接了5大盆!
经过引流和抗感染治疗,菁菁感觉舒服了很多。但由于好多天没吃东西,术后第二天,她不顾医生的“禁食令”,偷偷吃了一个苹果。结果,当晚出现腹痛、体温异常升高。这真是一个“任性”的妹纸!
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第二场针对菁菁的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紧急展开。多学科专家连夜赶来参与讨论,共同怀疑是腹膜炎引发的麻痹性肠梗阻。胃肠外科主任盛建明(浙大一院派驻)、副主任陈建峰决定,立即实施急诊腹腔探查手术。
午夜,菁菁再一次被推进手术室。打开腹腔所见,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病人不但有腹膜炎、腹腔脓肿,小肠下段出现梗阻,腹腔也广泛粘连,肠系膜和肠壁上可见较多粟米粒样小结节(粟粒性结核病)。
脓肿引流、分离粘连、修补肠管、剥离脓腔……手术紧张有序,一步步为病人清扫病变,消除隐患。顺利结束后,转送重症医学科(ICU)继续治疗。
病情稳定后,菁菁被转入感染科,继续做抗结核治疗和外引流维护治疗,整整两个月时间,创造了神经外科外引流维护治疗时间最长的记录。
治疗前的胸片,结核全肺蔓延
通过强有力的抗结核治疗,以及营养支持、增强免疫等综合措施,菁菁的全身感染和结核病的逐步治愈,体型逐渐恢复正常,身上有肉了,脸色也红润了。但是,后续的脑积水引流到哪里,依然是个大问题。
“
经过这次劫难,尤其是全身感染、营养不良还没有完全恢复,病人的腹膜腔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接收”脑积水。而病人痊愈后要回归正常生活,不可能一直引流到体外。我们多方会诊讨论后,决定为她实施了脑室心房分流术,将病人脑室中的腹腔泵更换成心房泵,更换引流管,并将积水引流至心房部,解决了腹膜腔无法继续吸收积水的问题。
”
在陶主任的主持下,手术十分成功。脑室心房分流术后不到一周,已经住院两个多月、经历三次手术的菁菁,终于康复出院。
依靠网络盲目自诊,看病必先检索,总把病往最坏处想,这种网络时代的“搜索病”正在蔓延!
虽然经过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治,菁菁最终得以痊愈,但治疗过程也是游走在生死边缘,险象环生。可以肯定,在症状刚刚出现的时候,她如果能够不盲目相信网络,不“讳疾忌医”,医院治疗,治疗的风险和难度都将大大降低。
医院提醒您
医学诊断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网络自诊行为不仅自我误诊的可能性极高,也给医患沟通带来难度。一分钟的网络搜索,代替不了五年医学院,更代替不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有病,医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放弃,不抛弃:医生多花几个小时,换来的是肿瘤病人更长的存活时间
◆◇儿童耳朵痛,未必是外伤,更应重视“内伤”
◆◇冬至养生莫错过:医院三九贴开始预约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